|
擦亮“恩施玉露”名片 助推恩施市产业振兴擦亮“恩施玉露”名片 助推恩施市产业振兴 武汉大学挂职干部扶贫专项课题组
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产业振兴,茶产业是恩施市仅位居旅游业之后第二大产业,关系千家万户的生存和发展。恩施玉露是恩施市的三张名片(恩施大峡谷、恩施玉露、恩施土家女儿会)之一,是湖北第一历史名茶、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有历史和文化底蕴。所以,乡村振兴,恩施茶产业必须振兴。恩施市的产业要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必须精心打造“恩施玉露”这块招牌,擦亮“恩施玉露”这张名片,并以此为标杆、为向导,引领恩施市的产业发展、文化振兴。 一、恩施玉露的历史和发展 “恩施玉露”是历史文化名茶,发源于恩施市芭蕉侗族乡,其生产工艺采用的是着汉魏以来古老的蒸汽杀青技艺,是我国目前唯一的采用古法蒸汽杀青年工艺制作的针形绿茶。 (一)“恩施玉露”的由来 三国·魏·张揖《广雅》:“荆巴间采茶作饼,成以米膏出之”。古籍载恩施唐代有“施州方茶”,北宋有施州“八香”饼茶、“研膏茶”,明代又有玉香、研膏二品。 恩施玉露传承自清朝康熙年间的“恩施玉绿”。清朝康熙年间,恩施芭蕉黄连溪有一位姓蓝的茶商,他自垒茶灶,亲自焙茶,因制出来的茶叶色绿如玉,具有“三绿”特征(干茶翠绿、茶汤青绿、叶底嫩绿),故名恩施玉绿。当地土司把这款恩施玉绿作为贡品进献给当朝皇帝,皇帝饮后龙颜大悦,盛赞恩施茶为“玉露琼浆”。后“恩施玉绿”就改名“恩施玉露”。 1936年,湖北民生公司管茶官杨润之到恩施,改进玉露茶制作工艺,所制茶外形紧细挺直,形似松针,1945年开始远销日本。日本香川大学食品加工学教授清水康夫曾专程到恩施考察,并题词:“恩施玉露,温古知新”,表达了溯源之意。 (二)恩施玉露品牌打造过程 1680年,恩施玉露始创,以传承中国最古老的蒸汽杀青工艺和独创的整形工艺而著称,被《中国茶经》列入清代名茶。 1938年,中华民国茶官杨润之在恩施五峰山设厂制作恩施玉露。 1972年,杨胜伟完成《恩施玉露制造》编纂。 1998年,广东客商丁洪山在恩施市注册湖北恩施玉露茶叶有限公司,注册资金200万元,实际投资300万元,专门从事恩施玉露的加工销售。 2001年,恩施市怡茗有机茶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在屯堡设厂制作恩施玉露、毛尖、炒青等高中档优质绿茶。并在武汉设有销售窗口,生产的“申杰”牌恩施玉露曾远销日本和欧洲。 2002年,恩施市硒都茶厂在城郊头道水村租赁场地建设的茶叶加工厂,内设恩施玉露传统制作车间。 2003年,恩施市芭蕉富硒茶有限公司成立后着力于恩施富硒茶和恩施玉露的品牌打造。2005年5月发布了《恩施玉露 加工技术规程》(Q/EFX0011-2005),这是恩施玉露的第一个标准;2006年7月,《恩施玉露》湖北省地方标准DB 42/351—2006颁布实施;2010年4月,恩施玉露湖北省地方标准DB42/T351—2010《地理标志产品•恩施玉露》、DB42/T610—2010《恩施玉露生产技术规程》、DB42/T611—2010《恩施玉露加工技术规程》颁布实施。 2005年12月,芭蕉富硒茶公司重组,组建了恩施市润邦国际富硒茶业有限公司。2006年开始进行恩施玉露机械化制作试验,并参与了“恩施玉露”湖北省地方标准起草和“恩施玉露”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评审工作;2008年,建成了第一条蒸青针形绿茶连续化生产线。 2006年12月,恩施市申请对恩施玉露实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07年3月获得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的批准。 2007年6月,时任市委书记谭文骄提出“打好恩施大峡谷、恩施玉露、女儿会‘三张名片’”。当年,“三张名片”由中共恩施市委、恩施市人民政府正式推出。 2008年1月,恩施玉露茶产业协会成立,时任市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李明东当选第一任会长。 2008年7月,湖北省农业厅以鄂农函[2008]297号下发《关于认定湖北第一历史名茶恩施玉露的通报》。2009年3月,“湖北第一历史名茶恩施玉露”授牌仪式暨新闻发布会在武昌中南花园大酒店举行。 2008年5月,恩施玉露茶产业协会正式向国家工商局商标局“恩施玉露ENSHIYULU及图”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申请,7月获受理。但受“侵权官司”影响,2013年7月经北京高院终审判决后才开始使用。2010年8月,“恩施玉露”开始争创中国驰名商标。2015年6月,“恩施玉露及图”获中国驰名商标。 2009年起,恩施玉露参与浙江大学CARD农业品牌研究中心对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的评估,2009年至2019年评估价值分别为1.87亿元、2.9亿元、4.06亿元、5亿元、6.81亿元、7.86亿元、10.82亿元、13.28亿元、15.27亿元、18.07亿元、20.54亿元。 2010年12月,“恩施玉露传统制作技艺”向湖北省文化厅申报“湖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2011年6月获批;2013年12月,向中国国家文化部申报《恩施玉露传统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保护》,2014年4月获批。 2012年,中国、蒙古、俄罗斯三国合作,拍摄了《茶叶之路》系列之恩施玉露;2013年,央视第9套节目恩施玉露为主线拍摄成《茶•一片树叶的故事》。 2013年9月,恩施玉露茶产业协会起草《“恩施玉露”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使用管理实施方案》。2014年2月授权首批10家茶企使用恩施玉露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5年4月新授权8家、续授权10家,第二批恩施玉露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授权使用企业达到18家;2016年4月新授权8家、撤销1家、续授权18家,第三批恩施玉露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授权使用企业达到25家;2019年2月,第四批恩施玉露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授权使用企业26家;2020年,授权使用恩施玉露品牌的茶企30家。 2014年,恩施市完成《恩施玉露茶文化系统保与发展规划(2015-2024)》的编制。 2014年9月,“恩施玉露茶文化系统”向农业部申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15年10月获批;2015年12月,“恩施玉露茶文化系统”向农业部申报“中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6年3月获批。 2015年,恩施玉露入选农业部优农中心的“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 2017年5月,恩施玉露入选中国(杭州)国际茶博会组委会评定的“中国优秀茶叶区域公用品牌”。 2018年4月,恩施玉露入选“武汉东湖国事活动茶叙用茶”,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用其招待印度总理莫迪。同年,恩施市在武汉东湖举办了“恩施玉露 果茶飘香”专题推介活动,此后又在杭州、上海等地进行了专项推介;还邀请央视、人民日报、新华网、全国农民报、长江云等媒体走进恩施,对恩施玉露进行了深度报道;同时,依托土家女儿会、硒博会、湖北省“工匠杯”茶业技能大赛等活动对恩施玉露进行了大力推介;12月,恩施玉露申报了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并通过专家评审。 2019年4月,在武汉举办了“东湖茶叙周年茶会”,恩施玉露产品入选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指定用茶;恩施州人民政府推介的“恩施硒茶”-恩施玉露正在央视1套、10套推出广告;5月,恩施玉露品牌茶专项市场管理行动在恩施州和武汉市推开;10月,湖北省人民政府的湖北农产品品牌-恩施玉露在央视1套黄金时段播出。 2020年4月28日,恩施州人民政府举办了“‘一红一绿’香飘世界 4·28东湖茶叙两周年纪念活动”,邀请公益大使佟大为、胡海泉、曾一萱及天津广播电视台主持人刘君为恩施玉露等恩施硒茶助力。 2020年9月12日,恩施州人民政府主办的恩施硒茶品牌推介会在武汉展览馆茶博会现场举行,40余家恩施茶企组团亮相,吸引众多客商会茶友、品茶韵、赏茶艺、论茶道、话茶事、谋茶业。
二、恩施玉露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应 恩施全市现有适制恩施玉露的茶叶基地25万多亩,生产企业30家,恩施玉露生产线41条,2019年恩施玉露产量1820吨,产值13亿元。 茶产业是恩施的支柱产业,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生存和发展,茶产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应。 (一)增加农民收入 农户是茶叶生产的主要承担者。以恩施市芭蕉侗族乡为例,2000年左右,乡政府为了提高农民收入,在全乡范围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推动农民改水稻种植为茶叶种植。经过了十多年的推动和发展,芭蕉侗乡的茶叶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形成了“人均种茶面积约1亩,户均种茶面积约5亩”的家庭农业经营格局。 茶叶种植不同于水稻种植,它的种植管理较为简单,每年只需要施肥(地方政府为了保证茶叶生产安全和质量,积极推动物理杀虫并进行相关公共设施建设,管控农药杀虫)1到2次,但是每年的采摘期达到6个月(从3月份到9月份),而且茶叶(鲜叶)的市场售价也比水稻要高,在当地,3至4月份鲜叶的市场售价一般在40-50元/斤之间,好的芽茶甚至超过100元/斤。5月份以后,盛产大叶茶(鲜叶),这种茶叶的市场售价一般是在1—1.3元/斤不等,这就极大地提高了农户家庭的收入。 据介绍,当地茶农一亩茶园年毛收入平均在5000元左右,如果农户家里有5亩茶地,那么家庭年收入可达到25000元。茶叶的采摘期虽然长,但是在采摘期内,茶叶也分为不同的品种和级别,不同茶叶品种和级别的市场售价也是不同。当地主要有本地台子茶、龙井43和浙龙117等茶叶品种,其中龙井43种植面积较大。茶叶(鲜叶)级别比较多,一般区分为芽茶(芽茶还能细分)和大叶茶。户均5亩茶地虽然看起来不多,但是仅靠家庭劳动力也是不够的。所以,在茶叶采摘旺季,当地会形成一个季节性的茶叶采摘劳动力市场。至于采茶的工资,当地并不流行现金支付,而是通过茶叶(鲜叶)采摘的数量进行分成(一般情况,都是五五分成,也有四六分的)。对于大多数农户家庭,自家劳动力采茶还是占据主体。茶叶比种植水稻有更高的经济收入。 (二)解决养老问题 以恩施市芭蕉侗族乡为例,该乡采摘茶叶的群体中,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比重较大。由于采茶对于体力方面的要求不高,因而在年龄方面的限制较小。不管他们的子女从事何种行业收入如何,当地老年人大多都愿意留在农村以采茶为业,人均收入在1万元左右。对于他们来说,这些收入已经足够维持他们的日常生活开支,而且在逢年过节和子女团聚的时候还能够给儿孙后辈一些零花钱,使得传统农村社会中,人老了就不中用的现象得到改善,老人在采茶过程中依然能够体现自己的价值所在,在晚年生活中依然能够凭借自己的劳动能力维持生计,而不是单纯地依赖后辈,使晚年生活过得更有尊严。 (三)减少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我国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这一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当前城乡发展差距巨大,作为家长的青壮年在农村家乡难以挣到更多收入,为了更好地生活,他们不得不背井离乡,到城市去寻找更多的发展机会,使得孩子只能留守家中,失去父母的陪伴。因此,如果家长在农村能够获得较为满意的收入,就更有可能和孩子一起留在家,使孩子能在家长陪伴下成长,不至于成为留守儿童。 恩施玉露茶产业就在一定程度上为问题的缓解提供了思路和渠道。茶叶作为一种经济作物,与玉米、土豆、红薯等农作物相比,经济收入明显增多。如果管理较好的话,茶地亩产甚至上万。特别是在清明前的春茶采摘期间,往往是全家老少一起动员采茶,茶地较多的农户甚至还需要在外面雇人摘茶,其收入也是相当可观的。随着茶叶经济的发展,部分外出务工的农民选择回家种茶。虽然目前很多乡村还是有部分青壮年、中年劳动力到浙江、福建、广州等地务工,但是由于茶叶经济收入的增加,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农户往往至少会留一个妇女在家料理茶叶,即便外出务工也以在恩施市为主,往往也是季节性流动人口。一般来说,家中的妇女在3月至9月留在家中采茶,其他不能采茶的月份才选择到恩施市内的超市、餐馆、建筑工地等处就近务工。而男性就近务工的工资收入每天可达300至500元,他们往往是日常以就近务工为主,只有在春茶采摘期间才会回家采茶。这样,越来越多的家长能够在家乡挣得一份不错的收入,因此他们也乐于留下。对于农村儿童来说,父母陪在身边的时间增多,也有利于其身心健康发展。
三、进一步发展恩施玉露茶产业的对策与建议 恩施玉露茶产业目前存在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少、茶叶品牌管理不善、恩施玉露茶文化挖掘不足、茶产业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 (一)加强产学研合作。进一步密切与相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恩施州硒科研与检测机构的作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强化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茶叶科技应用推广体系和人才培训基地,为产业发展提供平台支撑。例如,武汉大学恩施校友会的精准扶贫基地——恩施市白杨坪恩施玉露生产基地,已挂牌成为武汉城市职业学院的恩施玉露传统制茶产学研基地,从这里培养的部分优秀学员已走上了全国各地茶文化推广传播岗位,成为了行业技术和智囊骨干。武大校友、恩施爱森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朱永红还联合武汉城市职业学院于2020年6月在恩施市白杨坪、屯堡乡拍摄完成了在线课程《恩施玉露的前世今生》,这是首个全流程、全工序的“恩施玉露”传统手工制茶在线课程。“恩施玉露”古法制茶有9大工序,一杯茶完美呈现需要8个小时,一名玉露制作徒弟出师至少需要3年时间,茶叶冲泡也涉及到使用的器具、手法等,内容庞杂精细。该课程涵盖恩施玉露手工制茶工序技艺、冲泡技艺、评审及茶美学多个方面,记录从茶叶采摘、品鉴到文化沿袭的全流程,约30个章节,总时长300分钟。课程已于2020年9月1日在国家智慧职教平台上线,面向社会开放,并已在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武汉商学院、武汉交通职业学院、三峡旅游职业学院四所大学推广,已有2000余名学生上线学习。 (二)加大政策力度,引起外部资金发展本地茶叶品牌。目前恩施市内引进外部资金进行茶产业投资的企业只有润邦公司,其他的茶厂往往都是由本地具有一定资本积累的企业主开办,不管是在技术、资金还是在管理模式方面,都存在很大局限。因而大多茶厂都停留在茶叶初加工阶段,将鲜叶加工成干茶以后,售卖给浙江、福建等茶叶公司进行精加工,然后销往全国、出口国外,大部分利润都被外地茶叶公司所赚取,不管是茶农还是茶叶加工厂在整个茶叶产业链中处于不利地位。要通过税收优惠、地租福利、项目支持等方式吸引外部资金来恩施本地投资建厂,改进茶叶生产设备,引进技术人才,使得恩施有更多的企业能够承担茶叶后期精加工的任务,让茶农、茶企得到更多利好并步入良性循环。 (三)进一步发掘、研究恩施玉露茶文化。恩施玉露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湖北第一历史名茶,清朝康熙年间就已享有盛誉,已有300多年历史,是我国唯一的采用古法蒸青制作的针形绿茶,其制作工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恩施玉露及图”获“中国驰名商标”,恩施玉露茶文化系统被认定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相比于这丰厚的历史和底蕴,我们的研究、推广远远不够。目前,恩施对于茶叶文化的挖掘整理主要停留在整个茶叶发展历史的层面,对于恩施地方性特色茶叶文化的挖掘整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对于恩施玉露相关内容的整理大多停留在制作工艺层面,对于其起源的故事、改进制作工艺的过程、如何被人所熟悉以至于成为贡茶的过程,基本上很少有提及。广大劳动人民是民间技艺得以传承发展最根本的推动力,对于恩施玉露故事的整理,必须要到恩施玉露的发源地——芭蕉侗族乡黄连溪进行访问调查,除了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以外,更需要对当地民众、特别是年龄偏大的当地居民进行针对性的访谈,了解恩施玉露在百姓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挖掘其变迁发展的历程。恩施玉露不是一项可以孤立开来的制作技艺,它更应该是当地民众生活的一部分,它承载的不仅仅是茶叶的清香,更是民众的智慧、历史的时光。 (四)推进茶旅融合。喝茶也是喝文化。恩施市要多开发出几条有文化内涵的茶文化旅游线路,让旅游者在游览恩施大峡谷、梭布亚、枫香坡、二官寨等景区,欣赏土家族、苗族、侗族等民族风情时,也能参观茶园,了解茶叶相关知识,体味品茶情趣,并在茶区空气清新、景色优美的环境中修身养性,达到身心的彻底放松。茶旅体验中,让旅游者真切感受恩施茶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通过茶文化旅游,助推乡村振兴。例如,恩施市芭蕉侗族乡黄连溪村有恩施玉露创始人兰氏故居,是两栋木房子,已列为恩施市文物保护单位,可开发利用,纳入恩施玉露发源地茶文化旅游线路中。 (五)加强培训和监管,确保茶叶质量。打造一个品牌很难,但毁掉一个品牌很容易,所以,万不可掉以轻心,要时刻绷紧产品质量的弦。一是茶叶种植、采摘环节,要加强对农药和化肥成分进行监管。恩施玉露的种植目前已经大面积推行绿色有机化肥,但在推行过程中,不少农户对其了解不够深入,还是更相信传统的复合肥,因而需要相关部门和人员对其进行宣传、讲解,改变农户传统观念,从生产环节保证鲜叶的绿色健康。采摘方面,目前很多农户在采摘过程中只注重量不考虑质,使用剪刀剪茶,导致茶叶品质严重受损,因而需要对其采摘茶叶进行技术引导和管理,并通过提高高品质茶叶的收购价格等方式进行采摘品质控制。二是茶叶的生产环节,要对茶厂生产环境、生产标准等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的抽查,对于生产环境不达标、生产标准不合格的企业进行有效整改。对于茶厂来说,茶叶品质的提升不仅要从原料收购方面着手,更需要不断提升厂内的生产设备与技术,参考借鉴其他成功品牌茶的生产与管理经验,如日本玉露,虽然是唐朝时从中国传入日本,但是对于玉露的制作工艺一直传承延续,并且利用现代化科技不断进行生产制作方面的改良,这具有极大的参考借鉴价值。三是销售环节。恩施玉露因其生产工艺采用蒸汽杀青,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持茶叶的本味原香和营养,而且恩施玉露茶所用原料大多是清明前的更为鲜嫩的芽茶,所以成本高、产量不高。恩施玉露生产机器前期投入较大,很多私人作坊无力购买,所以大多以生产炒茶为主。但是恩施州内外很多厂家为了搭上恩施玉露茶叶品牌的便车,以炒茶为主的生活茶也打着恩施玉露的牌子,因此导致市场上恩施玉露品牌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对于慕名而来的购买者更是无力识别,出现市场混乱。相关部门要加强对茶叶质量进行抽检,严格依照抽样、取样、封样、检验等流程,生成最终的《检验报告》。对于抽检不合格产品,应采取没收产品、罚款等方式控制其流通,并在质量管控工作中,逐渐引进现代科技和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例如,针对市场上鱼目混珠、假冒伪劣现象严重损坏恩施玉露品牌声誉和品牌价值的现象,武汉大学专门拨出资金正在恩施市芭蕉侗族乡、龙凤镇建立恩施玉露溯源系统示范点。该系统为恩施玉露茶贴上防伪标签,办理产品电子身份证,建立溯源追踪二维码系统。恩施玉露茶叶溯源系统的建成,将有利于维护市场秩序,保障茶叶品质,惠及全市茶农,促进恩施玉露品牌做大做强。
注:本文是2019年教育部直属系统挂职干部扶贫专项课题《恩施市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现路径》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汪靖
文章分类:
专家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