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陵山调研》第七期:勤扒苦做 持续奋斗 ——老高山群众脱贫致富的笨办法第 7 期
恩施自治州武陵山经济研究会 2020年10月26日
【按】《勤扒苦做持续奋斗》这一调研报告,反映的木营村原是一个“困”得“吓人”的村,没有特殊的机遇、特别的项目和特大的投入,也没有大口号、大踏步、大起伏,全村干群不等不靠、不吵不闹,勤扒苦做、持续奋斗,极具可持续性,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值得借鉴其做法、探究其内因、挖掘其规律。全文4000余字,虽不算字字珠玑,但它来源于深入细微的调查研究,通篇用事实说话,群众语言丰富,文风朴实,读来耐人寻味,发人深思,现予以刊发,以飨读者。
勤扒苦做 持续奋斗 ——老高山群众脱贫致富的笨办法 宣恩县委政研室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赴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双龙镇十八洞村考察,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这如缕缕春风,沿着300万湘西人民的母亲河——酉水河,溯源而上300公里,一直吹拂到酉水源头的山巅上——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县椿木营乡木营村,让这里的土苗儿女看到了一片光明的前景,村“两委”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带领他们一起、一直、一心朝着这片光明的前景奔去。昔日穷怕了的木营人如今以木营为家、以木营为荣。 一、木营之困:四大难关吓倒人 以前的宣恩县椿木营乡木营村,在当地是“高”“偏”“苦”“穷”的代名词。 (一)高得吓人。木营村位于有“宣恩之巅”“恩施屋脊”之称的椿木营乡,平均海拔1500米以上,是典型的高寒山村。山下开桃花,山上飘雪花;清明不断雪,谷雨不断霜。反清的白莲教农民军路过这里,砍伐原始森林中的树木,搭棚扎营,以避风寒,故名木营。 (二)偏得吓人。党中央确定将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新阶段扶贫攻坚主战场,武陵山区是其一。地处武陵山区腹地的恩施州,是湖北唯一一个全域贫困地区,而木营村离恩施州城110公里、离宣恩县城60公里、离椿木营乡集镇22公里,是恩施州确定的四县市五乡镇(宣恩县椿木营,恩施市红土、新塘,鹤峰县中营,建始县官店)高山连片特困地区的腹地。 (三)苦得吓人。年平均气温8.9℃,全年无霜期仅189天,村民一年有一半时间生活在能见度不足10米的雾罩中。自然条件恶劣,肩挑背驮、不舍昼夜是村民们的常态。许多村民说他们过去是“一家大小、一年四季,不管天晴下雨,每天从麻麻亮做到麻麻黑,交通靠走、通讯靠吼、治安靠狗、耕地靠牛、吃水靠天。” (四)穷得吓人。在农业部定点扶贫开发恩施州、推广高山地膜苞谷前,很多村民过着“壳叶当被、辣椒当盐、蕨粑当饭、和渣过年”的日子。2013年,村民基本上还过着“用钱发愁、缺米少油、娱乐没有”的日子,全村3个村民小组、107户、288人,有贫困户48户、贫困人口128人,贫困发生率高达45%。 二、木营之路:六对轮子向前滚 (一)生态与生产两相融。宣恩县椿木营乡木营村位于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村民一直坚持不挖山、不填塘、慎砍树、慎改沟,在现有的耕地上精耕细作。大部分地方是茂密的林木,位于茫茫大山之巅,又为四周高中间低的锅形地势,木营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小气候。过去,村民说这是一口藏不住财的“破灶锅”,如今,村民说这是一口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聚宝盆”。全村有1.4万亩生态公益林,每年村民得到的生态公益林补偿和地力补贴户均3000余元、人均1163元。在这里种烤烟,亩产比周边村高10余公斤、均价高近10元/公斤。2019年,村民陈佑国种烤烟45亩,除去成本后净赚10余万元。近几年,不少武汉、重庆等地的客人慕名来到椿木营,一住就是好几天,有的还住上一两个月,有的还在这里购房当“候鸟”。村民们如今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有了更直接、更深刻、更现实的体会。 (二)务农与务工两相宜。全村有劳动力176人、2/3的地方是林木,都“窝”在家里肯定是饿不了、富不了。村“两委”动员村民留下一批务农、外出一批务工,留下务农的把外出务工村民的耕地流转过来或托管起来。全村有100余名劳动力在家务农、70余名劳动力在外务工。村民老黄的女儿在浙江从事物流业,年薪30余万元;2组老彭的儿子退伍后在州城发展,从摆摊卖手机做起,现在已有两个手机专卖店,年收入40余万元。目前,木营在外当高管拿年薪的有6人、在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上班的有25人。 (三)长期与短期两兼顾。实行“一长两短”特色产业发展模式,长短结合、以短养长,以防产业发展有个“三长两短”而影响持续增收。2019年,57户烟农种烟1200余亩,产量15万余公斤、均价超过30元/公斤、烟叶收入500余万元,仅这一项就创税收100余万元。村民们还种有紫油厚朴、木瓜、竹节人参、天麻、黄连、贝母、缬草等900余亩,人均3亩以上。年近古稀的李长庆老人5分地的竹节人参就卖得9800余元。恩施州委州政府决定在椿木营乡建设恩施高山片区中药材集散中心,年交易中药材将达2.45万吨、销售额近4亿元,该村将高山富硒道地药材作为长期特色产业来发展的信心更加坚定。 (四)农忙与农闲两不误。在家的村民农忙时务农,农闲时去当泥瓦工、水电工、木工、小商贩,做到了天天不打烊、月月有收入。用村民的话说,“农闲人不闲,只要手不空,找一个(钱)总比坐吃山空强。”村民张显培每年发展30余亩烤烟挣7万余元,农闲时间做木工还挣1万余元。 (五)牵头与带头两结合。刚开始,村民种烤烟的热情并不高。村“两委”挨家挨户讲政策、算收入时发现,有的村民虽然嘴上不反对,但还是将信将疑,认为村干部“抱起别人脑壳好摇”“站着说话不腰疼”,便决定在干部“磨破嘴皮子”的同时,党员和干部“甩开膀子”“干出样子”。2013年以来,村“两委”成员年均种烟30余亩,在家党员户户种烟,烤烟从2013年的300余亩增加到2020年的1400余亩。村“两委”还带头发展1.7万棒香菇和50亩马蹄香,带领村民探索与烤烟错季发展的路径。 (六)进取与争取两促进。村“两委”以干求助,带领村民自筹资金和投工投劳修建了该村到邻县的2.6公里公路,还先后修通了3个小组的组级路2.5公里。当地党委政府被木营村这种不等不靠、不吵不闹的精神所感动,尽管财力薄弱,但还是紧扣水电路网房、特色产业、村级阵地建设、村卫生室建设、村文化广场等9项重点加大对该村的投入,投资兴建蓄水池,铺设水管12800米,有效解决安全饮水问题;修通该村到本乡沟腰坝村的公路11.2公里,结束了木营人到乡里办事要绕道邻县的历史,于2016年将这条路加宽至5.5米、同步实行硬化。 三、木营之变:穷山巅上旭日升 (一)村民收入明显变高了。2019年,宣恩县椿木营乡木营村实现整村出列,该村村民仅在乡镇集镇金融机构代办点的中长期存款就超过1200万元、户均超过12万元、人均超过4万元。据当地金融机构负责人和群众介绍,木营人的钱大都存在县城、州城或交给在外就业的子女存在外地,存在本地乡镇集镇金融机构代办点的只是应急的部分。2020年,尽管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村民收入仍有增加。 (二)村民条件明显变好了。贫困户老李2015年花2万元整修住房,于2019年资助孩子20余万元在县城购商品房。目前,木营人在乡集镇、县城和州城购买门面房、商品房的近20户,有轿车近30辆、面包车和货车10余辆、三轮车近50辆。多数木营人将子女送到县城甚至是州城上学。目前,该村本科在读的有5人,其中2人还分别在武汉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这样的“双一流”大学就读。 (三)村民干劲明显变足了。以前,多数村民认为木营村没有出头之日,出门打工的不愿回家,挣到钱了不愿意在家乡投资,女孩子想嫁到别村去,男孩子想在外面安家。如今,离村道较远的村民还自发自费修通入户公路,贫困户老汪与邻居老郑、老张出资7万余元,1组村民徐北林自筹3万元,3组村民申小平自筹2万元,村民自筹资金修通入户公路21公里、入户率基本实现100%;大学毕业后远嫁平原地区的小陈带着丈夫和孩子回木营村安家立业;还有一些低山姑娘开开心心嫁到木营村来了。老汤今年已66岁,儿子在外当高管、拿年薪,在武汉市区有车有房,他与妻子每年还种15亩烟、喂2头猪。不少人劝他别种烟了、享几年清福时,他总是笑着说,“习惯了,不累;有钱赚,有劲。”人人忙发家,相互比致富。全村2020年没有一件矛盾纠纷。 (四)支部功能明显变强了。2013年以前,支部开党员会,不三催四请过不了半,群众会就更不用说;经常有村民说,“党员不党员,就差两角钱”。现在,只要村支部作出的决定、发出的号召,个别村民即使一时没想通,他们也甘愿先执行,再找村干部沟通。2020年初,村支部在村民微信群里通知要求大家不串门、不聚集、勤洗手,党员立即响应,不少村民也主动报名参与守卡、用私家车免费给村民运送生活必需品,未回家过春节的村民主动给家里的老年人打电话,嘱咐他们要听村干部的话,有事就电话联系村干部,他们还主动捐赠物资和现金支持村支部开展疫情防控。这个小村有16名党员,其中80后5名、90后1名;有2名青年主动要求入党,村支部将其作为入党积极分子跟踪培养。 四、木营之悟:除尽穷根靠自身 宣恩县椿木营乡木营村在全国12.8万个贫困村中是极其普通的一个行政村,除对贫困对象的普惠政策外,没有特殊的机遇、特别的项目和特大的投入,也没有大口号、大踏步、大起伏。地方党委政府把“五个一批”“六个精准”落细落实、到人到地。村“两委”组织村民不等不靠、不吵不闹,勤扒苦做、持续奋斗,村民和产业的内生动力十足,极具可持续性。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值得借鉴其做法、探究其内因、挖掘其规律。 (一)振兴乡村必须抓住产业这个“牛鼻子”。木营村能够高质量脱贫,并稳步迈向致富,主要得益于村“两委”通过在家务农、外出务工和自主创业,用产业把村民联结起来,基本上做到了家家联产业、人人有事做、月月有收入。 (二)兴旺产业必须抓住农业这个“老本行”。偏远地区农村要发展,农业一定不能丢,农耕文化一定不能丢,并同步做好“农业+”的文章,推进产业深层次融合、差异化融合。发展农业除了政策、科技和投入要跟上外,还得坚持底线思维,预防和应对自然与市场风险。应对这些风险,推行农业保险和“一长两短”的发展模式是较为现实的选择。木营村民发展烤烟的积极性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心里有底,万一受灾了,通过保险理赔可挽回肥料、农药等投入,自己最多是每亩烟白费20天的劳动;况且,东方不亮西方亮,烟叶失收还有其他收入,对生产生活影响很小。2019年,村民陈银生种25亩烤烟,一场冰雹,3.6亩烟叶受损,保险公司理赔帮他挽回部分损失之后净收入还将近6万元。 (三)发展农业必须抓住农民这位“主人翁”。提高农民务农积极性,让其自觉当主人翁,必须让其看到前途、尝到甜头,打消其务农过不好、划不来的顾虑。木营村“两委”通过务农与务工结合,留下的劳动力人均经营耕地约20亩,出门的干得放心,在家的干得安心。这实为在转移农民、提升农民的进程中富裕农民。同时,适度规模经营,让务农者的主要收入指靠农业,其主要心思、精力和投入自然花在农业上,这有利于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需推进土地有序流转,引导农户通过村组内互换并地、土地承包权退出等方式促进土地小块并大块,以及探索实施确权确股不确地等办法。 (四)提升农民必须抓住支书这只“领头雁”。没有一个好支书,村里能人再多,短期大多是一盘散沙,长期将会是一锅烂粥;有了一个好支书,村民听村“两委”的话就像小学生听老师的话那样,“言听计从”“无话不说”“有话好说”“有事好办”。较为理想的村支书,既要“一懂两爱”,又要有思想,会画蓝图,谋划力强;有情怀,善讲故事,号召力强;有担当,敢下深水,执行力强。木营村能够在偏远的老高山实现后发赶超,与村支书不无关系。新老支书都是搞农业、干农活的行家里手,他们还经常讲贺龙率领红军在这片热土上三进三出,建立苏维埃政府,给乡亲们带来温暖和希望的红色故事;讲解放前后、改革开放前后、精准脱贫前后村里的变化;讲周边村大力发展产业前后的变化,在带领村民共同“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过程中,持续激发和凝聚了木营人热爱木营的感情、憧憬木营的深情和建设木营的热情。 责任编辑:汪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