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武陵山经济研究会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武陵山调研》第五期:用林业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赋能

发表时间:2020-10-10 15:23

5

   恩施自治州武陵山经济研究会             2020930


用林业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赋能

——恩施州林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调查与思考

恩施州林业局

联合调研组

恩施州武陵山经济研究会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林业既是国家重要的公共事业,也是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产业,在乡村振兴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发挥好林业资源优势,用林业高质量发展为乡村发展赋能,加快乡村振兴,意义重大。近日,恩施州林业局组织专题调研组对全州林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并就林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进行了深入探究。

一、林业发展激活乡村振兴源头活水

恩施州是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和长江中上游重要的生态涵养区,国土面积24111平方公里,下辖26县,林业资源极为丰富,素有“鄂西林海”“华中药库”“天然氧吧”等美誉。近几年来,全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蹄疾步稳做好林业发展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连续多年来,恩施州在全省生态建设考核中名列前茅。

乡村生态绿量稳步提升,国土应绿尽绿基本实现。大力开展绿满荆楚、精准灭荒、拆围透绿、见缝插绿、裸土山体生态修复等大规模的国土绿化行动,近三年来,平均每年完成造林约60万亩,累计完成精准灭荒1.3万亩,完成率达127.2%,合格率100%,提前一年完成精准灭荒三年行动计划任务。全州森林面积已达2368万亩,森林蓄积量达8864.9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65.6%,林木绿化率超过74%,全省领先。州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超过17平方米,全境基本实现应绿尽绿,成为扼守鄂西南的一道强大生态屏障。

乡村生态保护持续发力,文明创建标杆成批涌现。高标准推进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以示范创建倒逼生态建设。2018年,鹤峰县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第二批2019年,恩施州、恩施市、咸丰县强势入围第三批,是全国入选最多的城市全国一共84。目前,全州已创建国家森林城市1恩施市、省级森林城市5利川市、巴东县、咸丰县、宣恩县、建始县、省级生态乡镇57个、省级生态村573个,生态县、乡、村数量均居全省第一。全州还先后建立自然保护地36处,其中自然保护区6国家级5处、省级1、森林自然公园222处国家级,其余为省级、地质自然公园3国家级1处、省级2、湿地自然公园2国家级1、风景名胜区3国家级1处、省级2,总面积297092.06公顷占全州国土面积12.3%,

乡村生态产业融合推进,绿色林业发展迈入新途。按照州委、州政府“一谷、两基地、三示范区、四大产业群集”总体布局,以绿色林业发展为指导,不断优化调整林业产业结构。全州现有用材林基地510多万亩,其中以板粟为主的干果基地近30万亩,以柑橘、梨子、柚子为主的鲜果基地90多万亩,以油茶、核桃为主的木本油料基地70余万亩,以厚朴、杜仲、黄柏为主的木本药材100多万亩。咸丰坪坝营森林公园、建始长岭岗国有林场、利川腾龙地质公园等一批林区成为知名旅游景区,森林康养休闲产业加快发展。州林业产业已由单一的木头经济向非木质经济转变,形成以木本药材、生物质能源、林木竹木加工、林副产品加工、野生动物繁育和森林生态旅游为重点、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林业产业体系。

乡村生态机制逐步完善,林业体制改革实现突破。一是完成国有林场改革。2015年启动国有林场改革工作。至201911月,全州30个国有林场改革顺利通过验收,国有林场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二是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指导恩施市开展湖北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示范县创建工作,至2017年底,圆满完成四项试点改革任务。为进一步激发集体林业发展活力,实施新一轮集体林业综合改革,恩施市获评国家新一轮集体林业综合改革试验区。三是做好放管服改革。扎实开展“减证便民”行动,咸丰县试点“办林木采伐许可不出村”成效突出,工作经验正在全州推广。

乡村生态红利充分释放,林业扶贫工作成效显著。紧紧围绕脱贫攻坚大局,以生态建设为核心,以生态补偿脱贫一批为重点,充分发挥生态补偿政策红利,全面助力脱贫攻坚。自2015年以来,通过实施生态补偿政策,共为贫困户落实生态补偿资金43432.84万元,惠及21.82万户,73.09万人次享受到了实惠,户均增收近2000元。期间,积极落实生态防护员聘用困难群众制度,平均每年聘用困难群众担任生态护林员超过9660名,兑现管护资金近4000万元,极大助力了脱贫攻坚。全州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23%,所有贫困村将出列,全州即将实现整体脱贫。

二、林业助力乡村振兴的瓶颈依然突出

对比林业高质量发展和助力乡村振兴的要求来看,恩施州林业发展尚存在不少困难和发展瓶颈。

林地资源开发受限较大。除恩施市外,恩施州其余七个县市均属国家限制开发区域,全州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比达58%,居全省第一位。这就决定了,一方面,要始终把生态保护放在第一位,生态环境保护任务重、压力大;另一方面,由于限制开发,全州实际可开发利用的林地资源就比较有限,随着全州经济快速发展,日益增长的林地需求与有限的林地供给之间矛盾日益突出。如何保护性开发林地资源成为一大难题。在利益驱使下,未批先占、少批多占以及违规占用林地、乱砍乱伐等情况时有发生。

林业产业结构有待优化。从林业资源属性来看,恩施州林业资源丰富,但结构性失衡问题较突出,如森林质量不高,林业产品较少,经济林比重较低,难以满足规模化开发需求。从林业产业化水平来看,林业发展仍处于较初级的水平,由于缺乏市场主体特别是林业龙头企业,林业产品生产以原材料供给为主,普遍缺乏深加工和二次开发利用,附加值较低。以中药材为例,恩施州是全省最大的中药材基地和全国九大中药材产区之一,但现有各类药企仅80多家,量少不强,优势发挥不足。

林业人才资金异常缺乏。林业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目前恩施州林业人才瓶颈问题较突出,基层林业技术人员普遍结构老化、人员较少,难以满足信息化时代智慧林业发展需要,懂林业、爱林业、善于经营的现代管理人才更加缺乏。从资金需求来说,林业发展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事业,投入大,见效慢,且生态功能区开发限制多,社会资本很难引入进来,筹集资金的渠道也较少。国家在生态补偿方面的补偿方式较单一、补偿标准仍较低,林农受益较少,生态补偿对乡村发展支持有限。

三、新时代林业助力乡村振兴路径思考

林业产业是“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重要载体,是规模最大、潜力最大的绿色经济,是涵盖范围广、产业链条长、产品种类多、就业容量大的产业门类。根据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等单位数年研究评估,恩施州生态价值超过10万亿元。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必须充分发挥好林业产业优势,用林业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赋予强大动能。

立足于植,植树造林,厚植生态底色。绿色是恩施州发展的底色,生态是恩施州的最大优势。经过多年来的不懈努力,恩施州大部分荒山荒地绿化任务基本完成,“绿起来”目标初步实现。但乡村绿化的精细程度还不高,与“美起来”的目标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要与乡村环境治理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消灭死角、补齐短板、注重实效,全面推进国土绿化行动和四旁植树、村庄绿化、庭院美化等身边增绿行动,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精品,建设一批森林城市、美丽乡村,实现“无山不绿、无路不荫、无村不美、无水不清”,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期盼。

立足于护,保护生态,守住生态红线。一是做好林地林木资源管理。正确处理林地林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关系,科学编制森林采伐限额和新一轮林地保护利用规划,落实林地定额管理、用途管制,坚持依法用地,尽最大努力保障乡村振兴项目用地。二是抓好风险领域重点管理。要聚焦公益林监管、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湿地保护、森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止等风险领域,加大监管力度,坚决打击违法违规行为。三是加强日常监督管理。抢抓新一轮机构改革契机,完善职能设置,精选力量,打造一支作风过硬、专业过硬的林业监管队伍,做好日常监管工作。

立足于融,融合发展,培育生态产业。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推动林业从产量扩张型向提质增效型转变、从资源依托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从低端粗放型向高端集约型转变。一是大力发展基础林业。在政策许可范围内,增加经济林比重,重点支持本木油料示范基地、中药材产业基地、苗木培育基地建设,并鼓励发展林药、林蜂、林果、林花、林草、林菜等“林+N”经济,培育乡村振兴支撑产业。二是重点发展森林康养产业。发挥好资源优势,大力开发以森林养生、森林民宿、森林食疗、森林健身以及森林手工艺品等为主的森林旅居康养产业,培育一批森林生态旅游示范景区,打造新型森林康养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形成乡村振兴核心吸引力。三是加大市场主体培育。推广好“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在产业链中培育市场主体,促进林产品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

立足于服,服务创新,释放生态潜力。一是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总结试点经验,完善集体林权退出机制,加快林业用地流转,盘活闲置林地资源。同时强化保障,留足退权农户退路,稳住乡村“蓄水池”。二是搭建林业产业发展和融资平台。整合资源,组建林业投资开发公司,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对林业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重大项目进行投资。积极研究推进林权抵押贷款、森林碳汇交易等政策措施,做好试点,进一步释放林业发展活力。三是做好招才引智和招商引资工作。围绕产业发展痛点和难点,加强政策配套,大力开展招才引智和招商引资,为林业助力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和资金支持。

责任编辑:汪靖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