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武陵山经济研究会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武陵山调研》第四期:开启劳务协作新天地 打造贫困人口就业金饭碗

发表时间:2020-10-10 15:21来源:恩施州武陵山经济研究会网址:http://www.wls8299508.com/contact.jsp

4

   恩施自治州武陵山经济研究会            2020831

开启劳务协作新天地 打造贫困人口就业金饭碗

——杭恩东西部扶贫劳务协作的实践与启示

联合调研组

2016年以来,浙鄂两省及杭恩两地党委、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东西部扶贫协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国务院扶贫办关于深化东西部扶贫协作助推脱贫攻坚的总体部署要求,以“中央要求、恩施所需、杭州所能”为总原则,围绕“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目标,携手打出系列“组合拳”,打造贫困人口就业金饭碗,开启劳务协作新天地,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加快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实践经验与推广样本。201912月下旬,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长胡春华副总理在恩施视察调研时,对杭恩东西部扶贫劳务协作工作给予充分肯定、高度赞誉。

一、开展杭恩扶贫劳务协作的基本情况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恩施州地处鄂湘渝三省交汇处,武陵山区腹地,是典型的“老少边山穷”地区,也是湖北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2016年,恩施州首次纳入国家东西部扶贫协作范畴,明确由杭州市结对帮扶到2020年。

东西部扶贫劳务协作的主要难点堵点在于结构性矛盾极为突出。杭州市是重要的劳动力输入地,数字经济、互联网贸易以及高新技术为主导产业,用工要求高;恩施州是重要的劳动力输出地,但贫困户劳动力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缺乏就业技能,具体表现为三个不匹配。一是思想观念不匹配。政府主导贫困地区劳务输出,而部分贫困群众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坐等政府帮扶救助,不愿意外出务工就业,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低;二是技能不匹配。劳动力输出地大多自身年龄、技能水平无法胜任劳动力输入地岗位要求;三是薪酬需求不匹配。贫困群众外出务工就业对薪酬待遇普遍要求高,而大多贫困劳力因其自身技能的局限难以达到预期,就业不稳定,导致流失返转。

为实现“输转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确保贫困劳动力“来得了、留得住、干得好”,杭恩协作双方坚持党委政府主导,由两地人社部门主抓,利用杭州的用工需求和恩施劳动力富余互补优势,就贫困劳动力培训、创业、转移就业等多方面开展了广泛和深入的沟通与协作,积极搭建就业平台,拓宽恩施州贫困群众的就业渠道,帮助有就业愿望的劳动者实现转移就业,同时两地政府牵线搭桥,引导杭州企业到深山建基地、建车间,把就业岗位送到贫困户家门口。2020年上半年,杭恩劳务协作共培训恩施州贫困人口917人,帮助贫困人口在湖北省内就近就业5467人,新增在杭州稳定就业人员488人,大力推进贫困人口稳定就业,为克服疫情影响,完成如期脱贫任务,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截至目前,杭州市累计帮助恩施籍贫困人口在浙江稳定就业者达到1.77万余人,在杭州稳定就业人数达到1500人。据调研了解,恩施到浙江稳定就业人员月人均务工收入在5000左右,就近就业人员月人均务工收入在4000元左右,可辐射带动近7万贫困人口增收脱贫。

二、杭恩携手打好就业扶贫“组合拳”

信息互通,劳务输出对准“需求口”

杭恩两地高频对接,快速携手打造以贫困劳动力信息库、优质岗位信息库、劳务输出基地为核心的“两库一基地一工作站”的劳务输转信息平台,对就业能力、就业意愿、就业状态等实施动态管理,为劳务输出提供了精准的数据支撑。

1. 建“两库”,筑牢就业对接基础。恩施州全面摸排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情况,建立贫困劳动力信息库,录入信息超42万条。杭州市根据恩施就业需求,优选企业和岗位,建立优质岗位信息库,每月动态更新。目前,恩施州人社部门、恩施州扶贫办与杭州市人社部门联合,共收集岗位信息12期,通过2438个驻村扶贫“尖刀班”将483家杭州企业提供的3.1万个就业岗位精准送到贫困户手中。

2. 兴“基地”,打造劳务输转平台。两地在众多用工企业中共同遴选出吸纳贫困劳动力多、待遇较好的企业作为“东西部扶贫协作劳务输出基地”,杭州巾帼西丽公司、杭州58到家家政、恩施州圣玛丽等一大批劳动力密集型企业纷纷参与到东西部劳务扶贫协作中来,成为推动两地劳务协作的重要力量。目前“东西部扶贫协作劳务输出基地”已达70余个,能提供4612多个优质就业岗位,吸纳稳定就业贫困户400余人。

3. 搭“平台”,夯实赴杭务工保障。两地携手在杭建成1+8劳务工作站,即市区建一个总站,8个对口区各建分站,为恩施在杭务工人员提供就业和创业指导、权益维护、技能培训等综合性服务。

拓展渠道,就业扶贫对准“增收口”

如何切实增加就业渠道,成为扶贫劳务协作的关键点。为此,杭恩两地积极拓展三种就业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就业机会,增加贫困户收入。

1. 建设扶贫车间,拓展就近就业。通过杭企提供厂房设备、技术力量、员工培训“三个支持”,在恩施贫困村和易地安置点兴建扶贫车间,解决贫困户家门口就业问题。萧山利川东西部扶贫协作大黄产业园贫困户工人占70%,熟练工的月收入最高可达5000元,在利川像这样的扶贫车间,杭州市共援建了15个,成功吸纳233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就近就业。整个恩施州已建成扶贫车间71个,吸纳就业3347人,其中贫困人员1693人。2019年引导东部落地企业47家,新增投资额达12.58亿元,带动贫困人口8985人,其中吸纳贫困人口就业1103人;共建产业园区17个,吸纳贫困人口就业670人。

2. 定岗定向招聘,拓展转移就业。近年来,为加大贫困人员就业转移力度,针对恩施州劳动力供给实际,每年举办杭州市恩施州东西部劳务协作系列大型招聘会、贫困户精准对接会、贫困大学生定岗招聘会等超过20场,累计提供就业岗位超过8万个。2019118日组织的恩施来杭建档立卡大学生精准对接会就有100名贫困大学生参加,杭州市就业中心根据恩施州建档立卡贫困大学生专业概况、求职意向,匹配了世界500强达利中国、海外海集团等41家大型企业,提供就业岗位700余个,涵盖了化学、食品、电子信息等多个专业。

3. 开发公益岗位,支持兜底就业。利用杭州国企每年捐赠资金和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资产收益,支持恩施开发保洁保绿、护林护路、治安协管、河道管护等公益岗位,优先安排残疾等特殊困难群众。2019年,杭州市25家国企结对恩施州8县市163个贫困村,落实帮扶资金1365万元,开发公益性岗位2200多个,扶助残疾人2600余人。

志智双扶,技能培训对准“薄弱口”

就业技能不足是制约贫困劳动力就业的重要原因。杭恩两地在技能、创业和教育培训上通力合作,着力破解贫困人员“身无长技”难题。

1. 抓好就业技能培训。针对杭州劳务市场需求与恩施劳务技能不匹配问题,杭恩两地积极开展各类岗前培训和就业技能提升培训,建立“定点+定向+订单”就业技能培训体系。在中国杭州国家级人力资源产业园、杭州三赢人力资源公司等支持下,每年开展月嫂、糕点制作、茶艺等各类专业技术培训班过百场其中贫困户就业技能培训占比超三成,仅2019年就组织劳务协作培训49,培训贫困人口3084人次,共举办了15期残疾人就业创业和实用技术培训班,培训残疾人702其中贫困残疾人552,选送了39名优秀残疾人到杭州市参加盲人保健按摩培训和电商创业提升培训,重点打造了“恩施厨娘”“恩施月嫂”“恩施司机”等劳务输出品牌。

2. 抓好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充分发挥杭州“创新创业之都”优势,通过两地携手开展“致富带头人领头雁”工程、导师传导双创活动、“引凤还巢”返乡创业行动等创业培训,培育创新创业人才,以创业带就业。近一年来在产业经营、金融服务以及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等方面开展培训2231余人次,其中1266人创业成功,带动8013名贫困人口就业。杭州市江干区携手恩施市创业导师计划,实施探索建立175”创业导师帮扶机制1名导师至少培养7个致富带头人,每个致富带头人至少带动5名贫困户,目前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418人,创业成功255人,5761户贫困户联结到了产业链上或吸纳到了就业上,年户均增收4000元以上。   

3. 抓好职业教育培训。杭州市与恩施州人社部门针对杭州市技能人才需求,依托杭州职业院校建立定向专业设置和招生就业机制,开设了从校园到职场的“一站式就业直通车”。依托杭州职业院校建立定向专业设置和招生就业机制,每年招收200名左右的恩施籍初中毕业贫困学生赴杭免费就读,同时,杭州市还给予每位学生每年1万元生活补助,恩施州给予每位学生3000元交通补助和2000元生活补助,并向20名优秀贫困学生颁发“浙金奖学金”。目前,共有390名恩施籍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到杭州职业院校学习深造,给贫困家庭子女提供了依靠知识和技能改变自己和家庭命运的机会,有效阻断了贫困代际传递。

精准对接,打造返岗复工“直通车”

“艰难时期搭把手拉一把”,杭州市帮扶恩施州工作队协调两地人社部门紧密协作,“点对点、一站式”的集中精准输送务工人员安全返岗,两地通过“三送三接”送政策、送岗位、送服务,专班接、专车接、专人接,打造暖心就业扶贫直通车。

1. 积极破解政策难点。疫情期间,浙鄂两省政府签署《推动疫情期间务工人员安全有序返岗合作备忘录》,积极推动“绿码”互通互认,实行“点对点”劳务输送,通过多方努力推进杭州与恩施两地劳务协作,为恩施贫困人员返岗就业按下了“快进键”。

2. 摸清“底数”精准输出。加强两地劳务供需信息的精准衔接,杭州市为恩施籍老员工保留了9000多个岗位,帮助滞留在恩施老家无法到浙江复工的人员吃下一颗“定心丸”。杭州市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实现人岗精准匹配,通过恩施市驻村“尖刀班”将2.2万个岗位送到每个村每一户,通过线上报名、线上面试、线上签约,提前做好到杭州务工人员的预登记,为恩施籍员工精准输出到杭州赢得了先机。

3. 复工复产提速增效。实行“点对点”劳务输送,开行“点对点、一站式”专列专车,湖北籍返浙就业人员已达50万人次。截止20207月底,恩施州贫困人口到浙江省稳定就业已达12421人。其中,“点对点、一站式”定向输送84018人。援建扶贫车间92个,已复工复产68个,新增24个,1491人已返岗复工。

强化保障,当好务工人员“娘家人”

搭建杭恩两地紧密协作机制,强化工作推进,是开展好两地扶贫劳务协作的组织保障。两地夯实三项保障措施,着力破解“协作共融”难题。

1. 夯实机制保障。两地分别成立就业扶贫劳务输出工作领导小组,并建立劳务协作联席会议制度,形成以两地协作为基础,市、区、街道乡镇、社区四级联动的劳务协作工作格局。在杭州市建立的1+8”劳务协作工作站作为在杭务工人员的“娘家人”,畅通贫困务工人员劳动保障维权绿色通道,切实保障贫困务工人员合法权益。

2. 夯实政策保障。恩施州出台落实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就业扶贫工作的实施意见》,杭州市先后出台了《关于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大东西部扶贫政策支持力度的通知》等政策文件,着力激励市场主体参与扶贫协作、开展技能培训、支持贫困学生参加职业教育等,形成了扶贫劳务协作的一揽子政策。

3. 夯实资金保障。东西部扶贫协作财政援助资金中,每年安排数千万元用于支持就业扶贫,为各类培训、创新创业和定岗招聘等提供了重要资金保障。

三、杭恩扶贫劳务协作的启示

必须充分发挥党委政府主导作用。劳务协作作为东西部扶贫协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必须以党委政府为主导,构建起全方位、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体系。杭恩扶贫劳务协作开展以来,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周江勇等13位杭州市领导和恩施州委书记柯俊等13位恩施州领导先后带队调研对接,各结对区县党政主要领导互访协商30人次,召开区县联席会议16次。建立了人才合作和劳务协作联席会议制度,出台了《2020年杭恩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要点》和《关于进一步做好就业扶贫工作的实施意见》等稳定转移就业的指导性文件,明确目标任务,细化责任分解。

必须充分发挥“领头雁”的示范作用。开展扶贫劳务协作,抓住关键少数,做好带动做好示范,往往可以事半功倍。两地注重发挥杭州企业家多、社会组织齐备的优势,创新开展“名誉村长走亲连心1+5”行动,邀请杭州的企业家和社会组织负责人到恩施贫困村担任“名誉村长”,截止目前,杭州市已有阿里巴巴、网易杭州、浙江新湖集团等公司111位企业家和20个社会组织的负责人担任了恩施州166个贫困村的名誉村长,帮助贫困村发展主导产业、培养致富带头人,促进贫困人口就近就业,成为发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深化携手奔小康的有效举措。

必须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线上优势。东西部扶贫劳务协作因为空间上的距离和地域上的差异,能否取得成效、取得多大成效,在很大程度也取决于两地贫困劳动力求职信息和援助地区企业的岗位信息是否畅通,必须建立“互联网思维”,充分运用“互联网+”开展劳务协作,搭建信息化大数据平台,提高供需匹配效率,破解劳务供需“信息孤岛”。恩施州全面摸排全州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情况,建立贫困劳动力信息库,杭州市根据恩施就业需求,优选企业和岗位,建立优质岗位信息库。“两库”的建立,为精准指导贫困户就业提供了大数据支持。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给就业扶贫工作带来了新挑战,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杭恩双方人社部门联合推出2020杭州-恩施就业扶贫云聘会”,据统计,“云招聘”提供3800余个岗位,两天共有657人参加视频面试,初步达成意向394人。

必须充分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针对劳务传输存在的“输不出、留不住”的问题,要以帮扶为契机,挖掘内生动力,进而巩固劳务协作扶贫成果,防止流失返转。杭恩两地政府通过岗前培训、稳岗补贴等方面精准发力,解决试用期工资较低,岗位稳定性差的问题。同时坚持“连心走亲”,多次组织针对赴杭务工人员的关心慰问活动,深入企业了解务工人员生活生产状况,联合用人单位尽力帮助其解决困难,促进稳定就业。这样互动互助的就业经验说明,为了让贫困地区人员留得住、干的好,要积极构建起一条服务精细化的全方位保姆式就业服务模式,下足“绣花”功夫,才能扶到点上、扶到根上,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责任编辑:汪靖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