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贫困村的美丽“蜕变”贫困村的美丽“蜕变” ——以鸭子塘村看舞阳坝街道办事处乡风文明建设成效 刘 伊 晚上7点,太阳刚落山,鸭子塘村村委会后的广场上,欢快的音乐声准时响起。村民肖阿姨和她的领居们随着节奏,整齐地舞了起来。这一幕是村里的日常景象,红色的晚霞映衬着村里的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 今年以来,舞阳办事处严格落实恩施市脱贫攻坚“三大行动”,以鸭子塘村为示范村,先行先试,实施党建引领全局、党风助推民风、党员带头示范,一幅蜕变中的美丽乡村画卷徐徐展开。 党建为引领谱绘文明新画卷 “社会风气、乡风文明是一个地方发展的基础。党中央‘乡村振兴’战略里所讲的生态宜居就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舞阳办事处党委书记史光武在鸭子塘村党员大会上动情的说到。 乡风文明是一个地域的生活文化,也是乡村精神家园的底色。要打赢脱贫攻坚战,“富脑袋”“健精神”同样不可或缺。 2019年,舞阳坝街道办事处党委深入谋划,以建强支部为抓手,以村民素质、村容环境为切入点,设置“红黑榜”树立正反面典型,开设农村“道德讲堂”传播红色正能量,公示“党员分布网点图”加强党员管理监督。 党建引领,就是支部要带头干、党员要带头干,在村党委的带领下,11处红黑榜,12个道德讲堂,22人讲师团,127个党员公示牌在全村“上岗”。 “老张当模范了,真棒!”村里出现了新鲜事物,引得大家争相驻足观看。“红榜”前,三八红旗手、致富能手等道德模范,赢得村民纷纷点赞;“黑榜”前,破坏公共环境、不孝敬父母等行为,让上榜的村民低下了头。 道德讲堂里,特聘的宣讲团讲师向慈吾,以生动的案例和有趣的谚语,讲说修身养德、家风家教的意义,引得村民频频点头。“我们徐家的家训是爱国守法,睦族敬宗,仁爱为本,耕读传家,格物致知,尚发有为。”老党员、老支书徐湘海的家风传承,如今也成为道德讲堂里生动的一页。 党员分布网点图中的每一面党旗,把党员放在“聚光灯”下主动接受组织和群众的监督评价。 “一榜一堂一图”,鸭子塘村的乡风乡貌正在悄然改变。 党风促民风 倡出和谐好家风 村里如何发展?老百姓的生活如何改善?这是装在鸭子塘村党委干部心中的头等大事。 每周一次支部会、一月一次屋场会、一周两次挑灯夜战的讨论,3957次入户走访……一幅“党建领航、道德治理、环境整治、设施完善、产业培训、文化惠民、法律进村、村民自治”的32字规划蓝图逐渐展现在大家面前。 但是,美丽画卷如何铺开?村党委书记吴卫华和他的同事们又动起了脑筋。家庭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有好的家风才能让好的政策推行,为此,村规民约“十不十要”应运而生。 树家风,首先要正党风!村党委和尖刀班党员带头,没有豪言壮语,从认真对待每一次入户、认真开好每一次支部会、认真解答群众的每一个问题做起,点滴行动让春风化雨,党员们看在眼里,“只要是村党委发出的倡议,我们都积极响应……”党员李登光在支部大会上主动表态,普通党员在感染下,也开始带头践行“十不十要”,以身作则带动身边群众。 “要庭院整洁,不准乱摆乱放;要保护生态,不准乱砍滥伐……”如今,鸭子塘村家家户户门口都张贴了“十不十要”,朗朗上口、嘤嘤成韵,连刚上学的小朋友都能背上几句。 党风正了,家风淳了,乱扔乱丢的少了,注重环境卫生的多了;邻里间闹矛盾的少了,互相帮衬的多了;忤逆不孝的少了,孝老爱亲的多了……全村共参与,形成力促力改合力,鸭子塘村乡风文明稳步提升。 党员做表率 开创秀美新村貌 “粪堆、柴草堆、土堆堆在门前;路面污水横流、臭气熏天……”提到以前鸭子塘村,大家眼前不禁会浮现出这样的画面。 在实施乡风文明引领工程之初,很多村民表示不理解,也不愿意将自家的地拿出来改造,工作进程一度受阻。 “我是党员,就从我家开始改!”此时,72岁的老党员周光成率先站了出来。不仅如此,他更是主动出谋划策,将自家门前的小花园建成了群山良田环绕下的一道美丽风景。 舒适恬静的生活环境谁不喜欢?周光成家的变化,村民们看在眼里,于是纷纷主动提出改造。 不仅老党员带头行动,年轻党员也不甘落后,全村127名无职党员以组为单位,认岗领责公开承诺,在文明监督岗,“三禁”监督岗,矛盾纠纷调解岗,政策法规宣岗等岗位上协助村两委管理村务,助力乡风文明建设。 “水渠沟组的道路硬化能这么快通车,军功章有老黄的一半。”村民李大姐竖起大拇指称赞到。她说的老黄就是,水渠沟组的党小组长黄应桃,在修路之初,她不仅自己天天到现场帮助协调,还组织全组党员成立了一支义务志愿者服务队,不仅从拌料到施工全程监督,有老百姓不同意占地,阻挠施工,黄应桃马上带着队员上门调解,村民黄应杰在党员们的感染下,也主动加入了志愿队,党员带动群众,他们的辛勤付出,保障了工程按期完工。 如今,再到鸭子塘村,路面变得平坦宽阔,门前院落改造的干净整洁,道路两旁的花朵与青山交相辉映,胜似一副美丽的山水画。 在舞阳坝街道办事处,这样的“画卷”不仅只在鸭子塘村可见,随着整体布局的推进,办事处辖区13个村87个组都设置了这样的“一榜一堂一图”,19036户村民门口都张贴了各村特制的“村规民约”,这样的“标配”,已成了美丽乡村里最美的点缀。 责任编辑:汪靖
文章分类:
县市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