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计划生育失独家庭现状的 调查与思考发表时间:2016-10-22 14:21 关于计划生育失独家庭现状的 调查与思考 陈仙琼 罗小平 计划生育失独家庭是指按照计划生育政策只生育一个孩子后子女死亡,没有再生育或领养孩子的家庭。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初期实施一对夫妻只生育一个孩子的生育政策,三十多年来人口总量得到了有效控制。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家庭独生子女遭遇各种变故后死亡,此时其父母已步入中老年或退出生育年龄,不能再生育,他们面临老年丧子、老无所依、经济困难、精神压抑、身体病痛等各种折磨,这部分人群称为计生特殊困难人群,其家庭称之为“失独”家庭。自2008年国家对失独家庭在经济上给予特别扶助以来,扶助资金已由每人每年1200元增加至2016年6000元,相对缓解了他们的生活困境,但如今物价高涨,看病难、看病贵等实际难题,仅靠扶助金并不能从根本上帮助失独者解决养老、医疗等重大问题。 为全面了解我市失独家庭人员生活、生育、健康等状况,更好地推动政府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关爱失独家庭,5月份,市卫计局组织相关人员对部分乡镇的失独人员进行了走访,摸清情况,提出建议。 一、失独家庭生活现状 目前我市“失独”家庭人数557人,392户,年龄均在49周岁以上。其中年龄在60岁以上325 人、60岁以下232人;农村居民418人、城镇居民139人;已纳入低保人数129人、五保人数93人;60岁及以下参加城乡居民最低生活养老保险和未参加养老保险的163人、60岁以上参加城乡居民最低生活养老保险的均可以按期领取养老金。失独家庭主要呈以下三个方面的困难。 (一)体弱多病、劳动能力低下。失独家庭一般在40-50岁小孩死亡,在失子之痛的打击下,长期精神抑郁,疾病缠身,身体健康状况受到影响,这些人员普遍显得苍老,因长期悲伤影响了身体各器官的运动功能,患脑梗、心脏病、风湿等的卧床者较多,因此有人因病导致生活更加贫困,不少“失独”家庭面临更多的生活困境 ,经济状况将进一步恶化。居住在城镇参加了医保且有固定工资收入的人员较之农村和无业居民人员生活状况相对较好,城镇三办失独人员靠打零工收入又比居住在农村人员生活状况好。 (二)以居家养老、单亲居住为主、集中供养对象少。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调查的对象中夫妻双方均健在的,以自建房共居住居多;城镇失独家庭离异较多,均以自购房单独居住;农村失独家庭中仅五保老人在乡镇福利院集中供养,全市共18人,占总人数的3%;另外在农村与孙辈居住一起生活的居多。农村失独家庭居住的房屋相对城镇失独家庭的房屋质量差,个别对象虽不算危房但也是几十年的板壁房结构,遇大风大雨等自然灾害危险性就很大。 (三)精神状况差、没有收养意愿。在经历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楚,失独者面临着生活和心理上的负担,丧失对生活的信心,整日以泪洗面,没有生育意愿。相比有原配偶陪伴的失独者的精神状况明显好过丧偶尤其是离婚失独者的精神状况,而再婚重组家庭的失独者精神状况相对又有所好转。相对而言城镇失独家庭的精神创伤更大,对精神帮扶的需求更迫切。 二、失独家庭目前享受的政策 (一)享受国家级扶助资金。2008年国家实施特别扶助政策,对独生子女死亡及三级以上伤残的给予经济扶助,并实行城乡标准统一、动态增长。独生子女死亡扶助标准已由1200元/人/年增长为6000元/人/年。 (二)享受省级“一次性抚慰金”政策资金。自2016年起湖北省实施独生子女死亡家庭“一次性抚慰金”政策,按户给予1万元扶持。我市享受“一次性抚慰金”政策人数552人、392户。 (三)地方政府的帮扶力量不断积聚。我市按照国家、省的政策也在精准实施特别扶助,每年按期审核、资金打卡到位。今年我市实行特扶家庭慰问全覆盖制度,春节期间对失独家庭及独生子女伤残家庭全部走访慰问,共计560人,发放慰问金112000元;各乡镇办在重大节假日、人口纪念日、端午节等在精神上、物质上将其纳入重点人群给予帮扶;特扶人群中的部分符合条件的人员享受了民政低保。 (四)开设了失独人员就医绿色通道。今年从省、州、市、乡各级定点医院设立了计生特殊人群就医绿色通道,有专门的指示牌、扶助就医联系人,享受每年免费体检一次、享受就诊时免挂号费、输液费。 三、建议 近几年国家对失独家庭在经济上的扶助标准虽逐年增加,但对在精神和心里上遭遇打击的失独人员来说,并没有从根本上帮助失独者解决养老、医疗等重大问题,他们的需求更多是精神性的,如何帮助他们,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他们,关系到社会稳定。当前除用足政策给予的扶助资金外,如何构建起针对失独家庭的社会保障体系,帮他们走出困境,就必须建立起“以人为本”的多重关怀机制。 (一)政策帮助。一是要不折不扣执行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出台的政策,并保障落实到位,让他们得到制度性的帮助。二是建立失独家庭关怀基金及建立失独养老院,帮助失独者解决实际困难,真正深入到他们身边,了解他们的所求所需,提供更多帮助。三是设立市、乡、村居组建“失独”家庭联系团队、干部一对一的联系帮扶政策,保障信息畅通,消除失独人员无依无靠的恐惧心理。 (二)医疗救助。一是在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下,对那些行动不便、生活不能自理、经济条件不好的失独家庭,尤其是这一类的农村失独家庭,要在户籍医疗机构免费就诊、纳入大病救助予以保障,同时对他们面临无人办理正常医疗住院手续和术后无人照料等问题,要由民政给予专人护理补贴。二是每年定期为失独老人提供免费健康检查和亲情护理服务。三是各级卫生医疗机构建立失独家庭健康档案,明确记录每个失独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根据每个人的病情有针对性地开展医疗服务。 (三)养老补助。一是政府逐步建立健全对失独家庭的养老机制,加大养老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增强服务功能。二是由人社部门为失独家庭购买养老保险,以保险形式为失独家庭养老提供最重要的保障,让老人们在年老后有一份固定的生活来源。三是卫生部门给予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失独家庭成员免费享受医保。四是民政部门将年满55周岁的失独女性和年满60周岁的失独男性优先纳入五保供养、城乡低保救助范围。 (四)畅通部门关怀渠道。一是建立多部门帮扶的联动机制。帮扶失独家庭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经济扶助、医疗救助、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等多个领域,绝非一个部门的事。二是各部门要主动履职尽责,目前我市相关部门帮扶相对滞后,没有纳入议事日程。三是充分发挥计划生育协会、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帮扶优势,积极开展关爱活动,帮助失独家庭走出精神低谷、重拾生活信心、提高生活质量。 发挥新农合资金作用 助力精准扶贫工作 ----关于精准扶贫中充分发挥新农合资金作用的研究 市卫计局 魏顺军 李越 恩施市辖17个乡镇、街道办事处,172个行政村34个居委会,总人口82.1万,其中农业人口62.38万人。属国家级贫困县市之一,2016年贫困线标准为3200元,现有贫困村145个,贫困户36237户,贫困人口104254人。据新农合数据显示,2015年全市因为自然疾病或意外住院人数约占农村人口的17%以上,例均住院费4065元,一次住院花费超过3200元以上的达到37450人,占总住院人数的35%以上。上述数据表明,这部分对象如果没有新农合政策保障,都将面临因病致贫返贫,因此,疾病既是致贫返贫的主要原因,更是实施精准扶贫必须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认真落实新农合政策,发挥新农合基金作用,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如何发挥新农合基金作用,助理精准扶贫工作,笔者认为应该注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积极做好参合组织引导,确保农村居民参合全覆盖,助力精准扶贫。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以来,在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及减缓老百姓因病致贫返贫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部分地方出现松懈和麻痹思想,不同程度的存在忽略和不重视参合组织引导工作,出现参合率严重下降趋势,老百姓不参加新农合,一旦因大病住院就会导致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就会导致贫困人口面进一步扩大,就会严重影响本地区乃至全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因此,长期坚持并积极做好参合组织引导十分重要。一是各级干部不能产生松懈和厌倦思想,必须将组织引导参合工作纳入政务村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二是加大力度做好特殊人群的免费参合工作,各级政府和民政部门要克服政策和制度瓶颈,因地制宜的制定和出台全额资助农村五保、低保、特困优抚等对象参加新农合政策,确保特殊人群全部参合;三是要将乡村组织引导参合工作纳入政府目标及乡村干部履职尽责的重要内容,加强新农合政策宣传,积极组织参合,确保农村居民以家庭为单位应参尽参,让每一位村民在最需要的时候能够享受到新农合政策的实惠,最大限度地降低患者个人医疗费用负担,有效减少因病致贫返贫人口。 二、发挥新农合基金杠杆作用,降低患者医疗费用负担,助力精准扶贫。 随着社会进步和医学科学的发展,大量先进医疗技术、高档医疗设备、高质医疗材料的引进,患者在享受高档优质医疗服务的同时,医疗费用也呈快速增长趋势。另一方面由于农村基层诊疗条件和技术水平相对不足,导致农村基层患者舍近求远,上大医院,盲目就医,造成医疗资源浪费,增加就医成本。因此,引导患者合理就医,减轻医疗费用负担,充分发挥新农合基金杠杆作用十分必要。一是合理制定不同级别医疗机构住院起付线及补偿比例,医疗机构级别越低起付线越低补偿比例越高,医疗机构级别越高起付线越高补偿比例也越低,拉大同一费用段在不同级别医疗机构住院补偿差距,指引患者合理理性选择医院就医;二是推进新农合基金支付方式改革,坚持基金总额预付,推进按病种付费工作,扩大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按病种付费覆盖面,有效减缓医疗费用增长速度,降低患者个人医疗费用负担;三是实施分级诊疗,完善乡村医生签约服务,推行基层首诊、逐级转诊,按病种分级诊疗工作,拉大转诊与非转诊患者的报销差距,促进患者形成良好地就医习惯,让患者少跑冤枉路、少花冤枉钱,将患者负担降低到最低限度。 三、完善新农合补偿政策,提高贫困人口医疗保障水平,助力精准扶贫。 为助力精准扶贫,着力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新农合政策必须围绕精准扶贫这个重大政治问题和民生问题进行战略调整,新农合保障政策必须重点向特殊疾病和重大疾病倾斜、向特殊贫困人口倾斜。一是进一步扩大门诊特殊疾病保障范围,将因慢性疾病需长期服药或者患重大疾病需长期门诊治疗,且费用负担较高的门诊重症患者纳入门诊特殊疾病保障范围,按照疾病严重程度和费用负担大小实行分类按比例限额补偿,并将其门诊报销后个人负担自费部分全额归集到个人住院医药费用中,按照住院医药费用救助政策进行救助;二是进一步加大22种重大疾病的治疗和保障工作,22种重大疾病患者在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治疗实行零起付线,不受药物目录限制,定点医疗机构必须严格按照临床路径实行定额或限额收费,新农合基金按照不低于70%的比例予以定额或限额保障,新农合补偿后个人自费部分全额纳入民政救助范围按照相关政策予以救助;三是提高参合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对象住院医疗费用保障水平,对农村五保、孤儿、低保、特困优抚对象及其他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新农合政策分别予以减免起付线、降低新农合大病保险起付线、开展新农合医疗救助,发挥新农合基金在贫困人口中的医疗保障作用,同时对除农村五保、孤儿、低保、特困优抚对象以外的其他建档立卡贫困对象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患者的高额医疗费用进行再次救助,最大限度减轻和降低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医疗费用负担,提高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医疗保障水平。 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破解制约精准扶贫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加强医疗扶持脱贫,实施精准扶贫,促进农村居民脱贫致富。利用新农合政策资源,针对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这个主要原因,不断完善新农合政策措施,充分发挥新农合基金保障作用,在统筹相关部门资源基础上,进一步增强新农合、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疾病应急救助等制度的保障合力,让每一位患者能够“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尤其是让贫困患者得到更好的医疗保障,切实解决农村居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围绕精准扶贫脱贫工作,打好政策组合拳,确保打赢扶贫攻坚战,如期实现户脱贫、村出列、县摘帽的目标。(作者单位:恩施市卫计局)
文章分类:
典型经验
|